人才教育

超越“磨刀”~在学习中得到自由

2020-02-28

企业研修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伐木工人的故事。也就是成语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的故事。

史蒂芬·柯维的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中第七个习惯提到“不断更新(Sharpen the Saw)”这里直译为“磨刀”,也是同样的意思。

有一个勤劳的伐木工,每天早上6点就出门工作,到晚上10点才回家。回到家就累得睡着了,连和家人坐下说话的时间都没有。

某天,伐木工的朋友来家中做客。朋友看到他的锯子的刃已经钝了,于是善意地提醒他:

“为什么不将锯子的刀刃磨一下?”

然而对于这个问题,伐木工是这样回答的:

“我知道啊,但是我砍树都来不及,哪有时间磨锯子。”

对于这个故事,大家怎么看呢?是否会笑话说他真是个愚蠢的伐木工?每每提起这个故事,我都会不自觉对伐木工产生共情。我们每天都应该自省:是否在研磨自己的刀刃?应该研磨的“刀刃”是什么?

提到“磨刀”,进一步的就会想到《庄子·内篇·养生主》中庖丁解牛的故事。

庖丁为文惠君解牛,手之所触,肩之所倚,足之所履,膝之所踦,砉然向然,奏刀騞然,莫不中音。合于桑林之舞,乃中经首之会。

文惠君曰:“嘻,善哉!技盖至此乎?”

庖丁释刀对曰:“臣之所好者,道也,进乎技矣。(略)今臣之刀十九年矣,所解数千牛矣,而刀刃若新发于硎。彼节者有间,而刀刃者无厚;以无厚入有间,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,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。

== 白话译文 ==

庖丁给梁惠王宰牛。手接触的地方,肩膀倚靠的地方,脚踩的地方,膝盖顶的地方,哗哗作响,进刀时豁豁,没有不合音律的。合乎《桑林》舞乐的节拍,又合乎《经首》乐曲的节奏。

梁惠王说:“好啊!(你解牛的)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?”

庖丁放下刀回答说:“我追求的,是道,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。(略)如今,我的刀用了十九年,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,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。那牛的骨节有间隙,而刀刃很薄;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,宽宽绰绰地,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!因此,十九年来,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。”

庄子( Zhuang Zhou )from wikipedia

“新发于硎”是说刀就像是刚用磨刀石磨出来的一样。这里说的不是将作为工具的牛刀认真打磨,而是因为庖丁的技术高超,将刀的运用发挥极致,所以刀刃才能保持光亮。宰牛的技术到了这种程度,已经可以称为一种艺术了。

另外,“游刃”这个词中的“游”字,也是一种非常体现东方文化的运用。和“游学”中的用法一样,不慌不忙、悠然自得、自由自在地畅游在学问之中。这是在东方文化中学问的最高境界。

《礼记》中的《学记》一篇提到:

“故君子之于学也,藏焉修焉,息焉游焉。”

《学记6》

学习学问,应当先将其积蓄下来。当然只有这样是不够的,还应当时常修习整理。史蒂芬·柯维的“磨刀”,正是“藏”和“修”的阶段。更为重要的是之后的阶段。做学问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而然,而不应该“被学习”。学习就像呼吸,人活着就要呼吸,与此同时也需要休息,需要养生。

然后是最后的阶段“游”。悠闲的游戏,舒适自在,也就是悠游自在。

在对社会人(日语中指参加工作的人,社会的一员)的教育中,重要的并不是“藏”,而是如何自由自在的使用所学的知识,以及从学到的东西里得到自由。要让过去所学的知识和成功的经验,如滔滔江水一般不做停止。也不应被所学的内容绑架,顺应时势的同时也要有从中抽身的自由。就像饮食、消化、排泄,生物不断地新陈代谢从而成长一样,我们在不断学习中生存,向着悠游的境界成长。在这个过程中,知识和技能只是附加品。我们应当注意,不能将眼前的现实硬生生套用于形式知识。

“磨刀”是作为社会的领导者、企业的尖端人才的基本素质。而在这之上,如何从中得到自由,从而使整体能够匀整·柔软·圆通无碍,就要从“磨刀”的阶段更进一步,追求“游刃”的境界。研修的时候很难讨论到这一步,但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追究的东西。

-人才教育

© 2024 MindSeeds Journal 从东亚看世界 Powered by AFFINGER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