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才教育

授人以“答”不如授人以“问”¬¬——关于啐啄同机的思考

2020-02-09

学习的时机是很重要的。所谓因材施教,真正的教育不是对着所有人说着一样的话。就像对着小学生教授大学课程,不但无法正确传达其中的内容和意义,甚至教授的内容可能因此被其误解,导致误人子弟。

禅语说“啐啄同机”。幼鸟将要从蛋中孵化时,在壳内用嘴吮卵壳声,谓之"啐"。雌鸟为助其出而同时啮壳,称为"啄"。只靠幼鸟自身力量破壳,幼鸟会筋疲力尽;而靠雌鸟来破壳,也许会因为错失时机导致幼鸟死亡,幼鸟和雌鸟必须里应外合。找到这个“破壳”的时机,正是教师的重要职责。(当然,这里只是禅意的比喻和解释。大部分的幼鸟都可以凭自身的力气破壳。相反如果连破壳都必须雌鸟来帮助,这支幼鸟大概很难在壳外的世界生存。)

chicks (from mindseeds.inc)

人材教育很难做到啐啄同机。因此作为教师,更需要时刻警醒:在对方准备好之前,绝不能将答案告之。《目标》的作者艾利·高德拉特博士说:

“学习的最大障碍不正是直接摆出结论吗?这将永远剥夺了我们自己找出答案的机会。我相信,唯有透过推论的过程,我们才能真正的学习。”

艾利·高德拉特博士

将先人的知识一口气灌输到脑海,的确可以加速学习的过程。了解整个知识体系,就能知道自己哪个部分懂,哪个部分还不会。但是,要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融会贯通,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,是需要自己来设问,进而不断地思考的。教师轻轻松松的一个回答,可能会剥夺这种不断思考的机会,同样也剥夺了这个人成长的机会。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对此有所警惕。

脑子里充斥着未解的问题,痛苦纠结、不断思考,最后终于得到属于自己的结论。这时候的开心畅快是无与伦比的。并且,这将会成为支持你一生的东西。人的成长,也许不是因为找到了答案,而是因为一直怀抱着问题。

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自己——

“并不是我聪明,只是我和问题相处较久” 。

爱因斯坦 (Albert Einstein)
Albert Einstein Head ( From Wikimedia Commons,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)

经济学家凯恩斯在《牛顿其人》中写道:

“我相信牛顿能够连续数小时、数日、甚至数周在自己的内心中紧紧抓住一个问题,直到该问题向他交出秘密为止。”

凯恩斯 ( John Maynard Keynes )
Keynes 1933( From Wikimedia Commons,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)

我们再次回到禅意的话题上。真正的“学习”,是人和人的精神世界相互碰撞的过程。人们各自怀抱疑问,将它们抛出、碰撞,然后直观的得到自己的理解。古代称之为“参学”。 将老师说的话勤勤恳恳记录在笔记本上,然后原原本本地复述给别人,并不算是真的学习过,或者说这是根本上对学习的理解还过于肤浅。

禅僧之法门,(略)不应将传习到的法门,存于胸中,书于纸长,辗转授于人。应在适当时机,直接给予恰当提示。这称为“觌面提持”,如电光石火,不应去追寻踪迹。古人说,领悟言外之意,既落于二乘。尽管如此,更加需要记录这些话,用以示他人。

梦窗国师《梦中问答集》第92段
Muso soseki( From Wikimedia Commons, the free media repository )

所以,这个时机非常重要,是啐啄同机的意义所在。

这也正是企业的人材教育的难点。教授给对方知识后,能否融会贯通因人而异。最差的情况就是对方“感觉好像明白了”,这种教授的结果下的弊端更大。因此,在人材教育这一行业,比起授人以知识、答案,更应该尽量提示出“本质的问题”,如帮助幼鸟的孵化那样。

-人才教育

© 2024 MindSeeds Journal 从东亚看世界 Powered by AFFINGER5